「格物致知」意思是什麼?格物致知造句有哪些?格物致知的解釋、用法、例句


想知道格物致知意思是什麼?格物致知的造句有哪些?或是想知道格物致知的注音、漢語拼音以及格物致知的用法及例句有哪些嗎?在單詞意思解釋辭典通通找得到。

格物致知的意思

釋意推究事物的道理,方能獲得不盡的知識。語本《禮記.大學》。

格物致知的用法、造句

用法、例句[例]格物致知就是科學的求知觀。

格物致知的注音

注音(1)ㄍㄜˊ ㄨˋ ㄓˋ ㄓ

格物致知的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1)gé wù zhì zhī

格物致知的筆畫

筆畫gé wù zhì zhī
拆解字詞>>>>
以上資料來於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格物致知造句、例句

  1. 格物致知,望遠大自在,長空萬里,漫步自在。
  2. 格物致知,深思熟慮,細膩入微,方能窺見本質。
  3. 格物致知,虛心好學,不斷進取,方能獲得成長。
  4. 格物致知,苦心經營,精益求精,方能達到卓越。
  5. 格物致知,機智靈活,駕輕就熟,方能游刃有餘。
  6. 格物致知,勤懇努力,不怕困難,方能克服挑戰。
  7. 格物致知,純真善良,正直堅定,方能成為真正的人。
  8. 格物致知,開放心胸,寬容豁達,方能擁有豐富人生。
  9. 格物致知,堅持不懈,耐心等待,方能獲得收穫。
  10. 格物致知,不斷自省,反思提高,方能修身養性。

「格物致知」的維基百科解釋

格物致知,簡稱格致,意為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或良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格物致知」最早出自於《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易傳·說卦傳》也認為:「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其後到宋代,理學家們如二程、朱熹等人,進一步闡發這個意理,視「格物致知」為求學做人的重要功夫。程頤講:「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後脫然自有貫通處。」朱熹講「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

然而,宋明儒學另一分支陸王心學對「致知」提出不同看法,宋代陸九淵曾認為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過於「支離破碎」。明朝王陽明在《大學問》寫道:「『致知』云者,非若後儒所謂充擴其知識之謂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

明代羅欽順認為,「格物」就是人們對於外界事物的認識,是以「學問為主,而思辨輔之」。「致知」,就是人們進行思辨的理性活動,以「思辨為主,而學問輔之」。如果沒有格物,不接觸外界事物,就會使認識陷入空想,沒有致知,就會被各種事物的現象所迷惑,因而兩者必須相濟。

根據魯迅在《吶喊》的自序中的記載,在清末的洋務學堂中,把物理、化學等學科稱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簡稱。

新儒學代表人物唐君毅則認為,朱子格物致知的重點在於從具體特殊的情境中找出因應之善道。此說有其值得闡述之義蘊,同時足以顯出朱子實事求是、漸習漸明的工夫理論之特色。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