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莽」意思是什麼?魯莽造句有哪些?魯莽的解釋、用法、例句


想知道魯莽意思是什麼?魯莽的造句有哪些?或是想知道魯莽的注音、漢語拼音以及魯莽的用法及例句有哪些嗎?在單詞意思解釋辭典通通找得到。

魯莽的意思

釋意粗心、冒失。

魯莽的用法、造句

用法、例句[例]他行事魯莽,還請多包涵。

魯莽的注音

注音(1)ㄌㄨˇ ㄇㄤˇ

魯莽的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1)lǔ mǎng

魯莽的筆畫

筆畫lǔ mǎng
拆解字詞>>
以上資料來於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魯莽造句、例句

  1. 他非常魯莽地對老闆說出了不敬的話,直接被開除了。
  2. 她太過魯莽地開車,撞上來自對向車道的汽車。
  3. 這位年輕人太過魯莽,隨便答應了朋友的要求,結果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4. 他們在河邊玩得太過魯莽,不小心落入江水中而溺斃。
  5. 他魯莽得竟然想挑戰世界拳王,最後被打得慘不忍睹。
  6. 他看起來很魯莽,對事情沒有仔細考慮,結果常常出問題。
  7. 她因為太過魯莽而失去了愛情,在過後悔恨不已。
  8. 他太過魯莽,沒有好好考慮就把自己的全部積蓄投進了風險極高的投資項目。
  9. 這家公司的老闆太過魯莽,把公司的資金都拿去炒股,最後虧損慘重。
  10. 因為他的魯莽,公司的業績出現了大幅下跌,讓所有員工都失去了工作。

「魯莽」的維基百科解釋

魯莽(英語:recklessness)或稱輕率,是普通法的一種過錯責任型態,指行為人故意的、輕率的並且無視其行為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而構成犯罪或民事侵權行為。在應受譴責性英語Culpability的分類上,魯莽乃介於「蓄意」與「過失」之間。

犯意[編輯]

在刑法上,根據一般的常規責任,若要證明被告確實成立確實成立犯罪,則檢察官必須既證實被告具有「犯意」(mens rea)和「罪行」(actus reus),且兩者必需同時存在,稱為「共時性」。而構成犯意的情形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

  • 蓄意intention):指行為人對犯罪行為具備認識,並且渴望結果發生。某些國家會再區分出「明知英語Knowledge (legal construct)」(knowledge)的犯意型態,例如美國的《模範刑法典英語Model Penal Code》。
  • 魯莽recklessness):行為人對於可能造成的重大犯罪結果有所預見,但仍然輕率的無視該結果,而做出罪行。
  • 過失negligence):行為人違反注意義務,客觀上應當預見結果但卻未能預見,而不具有犯罪意圖者而言。

「蓄意」與「魯莽」皆足以構成定罪所需的犯意。魯莽不及蓄意那樣當受譴責,然而比過失更當受譴責。 「過失」通常不構成罪責,除非特定的罪名,如「未盡應有之謹慎與注意地駕駛」。

引註資料[編輯]

  1. ^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riminal Law - 10th ed. - Elliot & Wood

參考文獻[編輯]

  • Davies, Mitchell, Tales from the (Thames) River Bank: R v G and Another (2004) Jo, of Criminal Law.
  • Dörmann, Knut; Doswald-Beck, Louise; Kolb, Robert. Appendix. Elements of War Cri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0-521-81852-4. 
  • Elliott, D. W. Endangering Life by Destroying or Damaging Property (1997) CLR 382.
  • Field, Stewart & Lynn, Mervyn, The Capacity for Recklessness (1992) 12 Legal Studies 74.
  • Field, Stewart & Lynn, Mervyn, Capacity, Recklessness and the House of Lords (1993) CLR 127.
  • Kaiser, Dagmar. Leistungsstōrungen. Staudinger, Julius von; Martinek, Michael; Beckmann, Roland Michael (編). Eckpfeiler Des Zivilrechts. Walter de Gruyter. 2005. ISBN 3-8059-1019-3. 
  • Leigh Recklessness After Reid (1993) 56 MLR 208.
  • Williams, Glanville, Recklessness Redefined (1981) CLJ 252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