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家」意思是什麼?陰陽家造句有哪些?陰陽家的解釋、用法、例句
想知道陰陽家意思是什麼?陰陽家的造句有哪些?或是想知道陰陽家的注音、漢語拼音以及陰陽家的用法及例句有哪些嗎?在單詞意思解釋辭典通通找得到。
陰陽家的意思
釋意 | 中國古代提倡陰陽五行說的一個學派。以鄒衍、鄒奭(ㄕˋ)為代表。 |
---|
陰陽家的用法、造句
陰陽家的注音
陰陽家的漢語拼音
陰陽家的筆畫
以上資料來於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陰陽家造句、例句
- 陰陽家認為萬物皆有陰陽之分,且相生相克。
- 陰陽家通常被視為中國古代的占卜與命理學家。
- 許多中國古書中都有關於陰陽的描述與論述。
- 陰陽家所謂的陽居上位、陰居下位,是對於宇宙秩序的一種理解。
- 陰陽家研究宇宙整體運行及其影響,以改善人類生命運勢。
- 陰陽家所使用的八卦圖,是表示人與自然之間相互影響的符號。
- 陰陽家認為人的身體和精神也受到陰陽力量的影響。
- 陰陽家的思想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陰陽家從自然界中提取萬物的本質及其變化,整理出理論體系。
- 陰陽家還研究了星象、地理、氣象等方面的知識,探索宇宙之謎。
「陰陽家」的維基百科解釋
陰陽家,是中國東周戰國中期以提倡陰陽五行,列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互對立的方面,「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繫辭傳》),莊子將之定義為「氣所包觀」(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典史記載[編輯]
陰陽與陰陽家在史載上難以明確次第,但其學說卻深植在中國哲學諸子百家與後繼之學。大約在東周戰國中期發展︰
- 鄒衍以「大九州說」和「五德終始說」。
- 「五行」最早見於《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戰國時五行說相當流行,有相生相剋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的觀點。陰陽家以五行為五德,認為歷史朝代的嬗變即遵守五行相生相剋之道,是為『五德終始說』。
- 稷下學派中的黃老派和管仲派等又有新發展。
- 接著呂不韋及其所主編的《呂氏春秋》從陰陽氣數與天象、五行與物候和人事、世界圖式的和步整合等方面予以完善。
- 最後是劉安及其主編的《淮南子》,再將道分陰陽的宇畝圖式與五行生剋的社會體系進行整合,這樣陰陽家才正式確立。
- 司馬遷稱鄒衍「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 以五行相剋的迴圈變化決定歷史朝代的更替,如夏、商、周三代之變,就是金(商)克木(夏)、火(周)克金(商),秦漢統治者均以此為自己統治的合理性尋找根據,對後世特別是漢代有很大影響。
- 《漢書·藝文志》云:「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
流派發展[編輯]
陰陽家學派在魏晉以後已不復存在。《漢書·藝文志》著錄陰陽家著作「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都沒有流傳下來。但是從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還可以看到一些關於陰陽家的學說內容。
陰陽家的「陰陽」和「五行」等思想在戰國時期與道家、方仙道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朝時融合老子的學說形成黃老道,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而陰陽家在中國思想發展的重要性,則是具體化了自然世界對於人事的影響。這種想法,還可以在現在的黃曆或是農書、農民曆裏看到。
今日部分傳統民俗療法、風水師、堪輿師、中醫、算命、占卜、擇日者等強調「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五行相剋」來養生、定命的說法也是陰陽家的餘留。
維基參考[編輯]
諸子百家
|
|
九流十家 |
儒家 · 道家 · 法家 · 墨家 · 名家 · 陰陽家 · 農家 · 縱橫家 · 雜家 · 小說家 |
|
其他 |
方技家 · 醫家 · 兵家 |
|
中國哲學
|
|
學派 |
- 農家
- 儒家
- 道家
- 漢學
- 黃老道
- 法家
- 墨家
- 宋明理學
- 玄學
- 新儒家
- 新道家
- 縱橫家
- 名家
- 陰陽家
- 楊朱學派
- 諸子百家
- 三教合流
|
|
哲學家 |
- 孔子
- 孫子
- 墨子
- 楊朱
- 老子
- 莊子
- 孟子
- 告子
- 許行
- 公孫龍
- 鄒衍
- 荀子
- 韓非子
- 邵雍
- 朱熹
- 陸九淵
- 王守仁
- 黃宗羲
- 王夫之
|
|
概念 |
- 道
- 德
- 法
- 兼愛
- 敬
- 靜坐
- 禮
- 理
- 天命
- 氣
- 情
- 仁
- 神
- 思
- 體
- 天
- 無為
- 孝
- 心
- 性
- 義
- 陰陽
- 用
- 正名
- 自然
|
|
思辨 |
- 天人之辨(天道、人道)
- 義利之辨
- 人禽之辨
- 夷夏之辨(華夷秩序)
- 王霸之辨(王道、霸道)
- 儒法之辨
- 儒墨之辨
- 名實之辨
- 本末之辨
- 有無之辨
- 才性之辨
- 言意之辨
- 古今之辨
- 中外之辨(國學、西學)
- 體用之辨
- 內聖外王之辨(內聖外王)
|
|
主題 |
- 美學
- 認識論
- 倫理學
- 邏輯學
- 形上學
- 政治哲學
- 社會哲學
|
|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