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發」意思是什麼?蒸發造句有哪些?蒸發的解釋、用法、例句
想知道蒸發意思是什麼?蒸發的造句有哪些?或是想知道蒸發的注音、漢語拼音以及蒸發的用法及例句有哪些嗎?在單詞意思解釋辭典通通找得到。
蒸發的意思
蒸發的用法、造句
用法、例句 | [例]水經過蒸發而成為水氣,空氣中的水氣上升到高空,遇冷凝結而形成雲。 |
---|
蒸發的注音
蒸發的漢語拼音
蒸發的筆畫
以上資料來於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蒸發造句、例句
- 雨後的水氣漸漸蒸發,地面恢復原本的狀態。
- 夏天的高溫讓水分快速蒸發,要注意補充身體所需的水分。
- 他的信用卡密碼竟然被盜用,錢款全部蒸發不見。
- 她煮湯的時候,太早關火導致湯汁還沒蒸發完全,口感變得比較淡。
- 汽油塔倒塌後,燃燒的石油漸漸蒸發,散發出濃厚的煙霧。
- 近年來,不少企業因經營不善、管理不當而瀕臨破產,資金蒸發殆盡。
- 他的名氣在一夜之間蒸發,原因是被拍到與不雅照的女子一同逛街。
- 長時間曝曬在陽光下,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會逐漸蒸發失去。
- 他口袋裡的錢財竟然在街上隨風蒸發,讓他大傻眼。
- 在疫情下,不少人的存款因為生活開銷而逐漸蒸發殆盡。
「蒸發」的維基百科解釋
蒸發 (英語:evaporation)是由於液體分子互相碰撞以及從環境中得到熱能補充(假設溫度不變,液體與環境處於熱平衡狀態),有些少數具有足夠動能且位於液體表面的分子,能擺脫分子間作用力而變成氣態從液體中逃逸出去的現象。蒸發僅限於液體表面汽化的過程,與另一汽化過程「沸騰」不同的是,蒸發只會發生於液體的表面,而且可在任何溫度發生。
在自然界中,蒸發是水循環的重要途徑,太陽的能量使海洋、湖泊、泥土中的水分蒸發,形成雲。在水文學中,蒸發和蒸騰(植物葉片氣孔中水分的蒸發)合稱蒸散。在工業生產中,有的液體在沸點或低於沸點時會氧化或分解,需要進行減壓蒸發(真空蒸發)。
在蒸發時,液體表面會有數個平均自由程的蒸氣薄膜,稱為克努森層。
影響因素[編輯]
蒸發的速度取決於多種因素:
- 物質的溫度:物質的溫度愈高,蒸發愈快。
- 濕度:空氣的濕度愈高,蒸發愈慢。
- 氣壓:在氣壓較低或較少的地方,由於施於物質表面的力較小,粒子較容易逃逸,因此蒸發速率較高。
- 密度:物質的密度愈高,蒸發愈慢。
- 表面積:物質的表面積愈大,愈多粒子能從物質表面逃逸出去,因此蒸發愈快。
- 空氣流動速度:由於流動的空氣使流體與蒸發物質之間保持著較大的濃度差距,因此流動速度愈高,蒸發愈快。
- 蒸發物質中雜質濃度:若蒸發物質中存在其他雜質,蒸發會較慢。
- 空氣中其他物質的濃度:若空氣中已經充斥著其他已飽和物質,蒸發會較慢。
- 空氣中是否已有其他物質在蒸發。若空氣中已有一物質在蒸發,另一物質會蒸發得較慢。
應用[編輯]
乾衣機利用蒸發的原理,將熱空氣送進衣物裡,使水分子高速從衣物表面逃逸。
參見[編輯]
- 沸騰
- 沸點
- 冷凝
- 升華
- 融化
- 蒸餾
- 克努森層
- Penman公式
物質狀態
|
|
狀態 |
|
|
|
低能量 |
-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 費米凝聚
- 簡併態物質
- 量子霍爾效應
- 里德伯物質
- 里德伯極化子
- 奇異物質
- 超流體
- 超固體
- 光子分子
- 簡併態物質
|
|
高能量 |
- 夸克物質
- Lattice夸克
- 夸克-膠子漿
- 奇異物質
- 超臨界流體
- 色荷玻璃冷凝物
|
|
其他物態 |
- 膠體
- 晶體
- 液晶
- 無定形體
- 玻璃
- 時間晶體
- 準晶體
- 柔粘性結晶
- 磁狀態
- 弦狀網液態
- 超玻璃
- 暗物質
- 反物質
|
|
相變 |
- 沸騰
- 沸點
- 臨界線
- 臨界點
- 結晶
- 凝華
- 蒸發
- 閃蒸
- 凝固
- λ點
- 熔化
- 熔點
- 復冰現象
- 飽和流體
- 升華
- 過冷
- 三相點
- 清晰點
- 液晶化點
- 二級相變
|
|
數量 |
- 熔化熱
- 升華熱
- 汽化熱
- 潛熱
- 潛內能
- 特魯頓規則
- 揮發性
|
|
概念 |
- 雙結點
- 壓縮流體
- 冷卻曲線
- 狀態方程
- 萊頓弗羅斯特現象
- 姆潘巴現象
- 有序與無序
- 調幅分解
- 超導現象
- 過熱蒸汽
- 過熱
- 熱-電介質效應
|
|
列表 |
|
|
規範控制 |
- AAT: 300220384
- BNF: cb11977682t (data)
- GND: 4187636-2
- J9U: 987007560301305171
- LCCN: sh85045954
- NDL: 00575001
- NKC: ph228475
|
|
-
^ Aoki, Kazuo. Knudsen Layer for Gas Mixtures. Journal of Statistical Physics (Springer Nature). 2003, 112 (3/4): 629–655. ISSN 0022-4715. doi:10.1023/a:1023876025363.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