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曆」意思是什麼?舊曆造句有哪些?舊曆的解釋、用法、例句


想知道舊曆意思是什麼?舊曆的造句有哪些?或是想知道舊曆的注音、漢語拼音以及舊曆的用法及例句有哪些嗎?在單詞意思解釋辭典通通找得到。

舊曆的意思

釋意→夏曆

舊曆的用法、造句

用法、例句

舊曆的注音

注音(1)ㄐㄧㄡˋ ㄌㄧˋ

舊曆的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1)jiù lì

舊曆的筆畫

筆畫jiù lì
拆解字詞>>
以上資料來於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舊曆造句、例句

  1.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人們會賞花、猜燈謎。
  2. 二月初二是龍抬頭,慶祝農事豐收和漁獵興旺。
  3. 端午節是五月初五,人們會賽龍舟、吃粽子。
  4. 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人們會上香祭祖和超渡亡魂。
  5. 九月初九是重陽節,爬山賞菊是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
  6. 農曆十月十五是中秋節,人們會賞月、吃月餅。
  7.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是祭灶節,人們會在灶位供品,為灶神祈福。
  8. 農曆過年時,人們會掃舊廟、貼春聯、燒鞭炮,慶祝新年到來。
  9. 十月初一是重陽節,人們會吃蛋黃酥、燒紙錢、賞菊等活動。
  10. 農曆三月初三是上巳節,人們會貼桃花、踩高跷、祭祖神等傳統活動。

「舊曆」的維基百科解釋

農曆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廣泛使用的陰陽合曆曆法,適用於農事生產的時序,故以此為名。又稱作中曆華曆中國古曆。農曆以寅月為歲首,傳說寅月建正始於夏朝,所以又稱作夏曆。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宣佈以格里曆作官方曆法,稱為國曆、新曆,華夏傳統曆法則返稱舊曆傳統曆古曆。格里曆為陽曆,而農曆是以月相周期安排月份之日期,故習稱陰曆。不過農曆考慮了地球環繞太陽公轉的周期,以冬至迴歸年為基準確定歲實,配合季節陽光分一歲為二十四節氣,所以其實算是陰陽曆。臺灣話稱農曆(lông-li̍k)、舊曆(kū-li̍k)、陰曆(im-li̍k),又稱咱人,是「咱人的曆日」(lán-lâng ê la̍h-ji̍t)的略縮。

記載此曆法的曆書(又作曆本、歷日、曆日、曆頭),稱為皇曆或黃曆。古代曆書由皇帝頒布,官方印刷,所以稱為皇曆。因多用黃色封皮,又稱黃曆。古代有各種類型的黃曆,平民用的稱「民曆」,上頭記載入學、安床、裁衣、沐浴、剃頭等日常宜忌之曆注日語暦注。皇帝用的「御覽曆」除日常宜忌外,還有頒詔、出師、招賢、遣使等軍國大事宜忌。官吏用的「壬遁曆」,則有上官、上冊、進表、赴任的吉凶。除黃曆外還有「七政躔度曆」,記載了七曜行度用以預測天象,相當於今日的天文年曆。通書得名自「通天人之際」,是術數家對黃曆的傳注,增添了擇日的宜忌規則、神煞起例等術數理論和方法的內容。現代通常將黃曆稱為農民曆,因包含了二十四節氣,適宜農民務農。農民曆的雛型可追溯至《夏小正》,該書記載了每個月的天象、物候及日常民生活動等農政資訊。

漢武帝時因曆法與天象運行失合,召集群臣制定了《太初曆》,為中國傳統曆法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為後世建立起基本的曆法規則。主導改曆的太史令司馬遷採用與農時相應的夏正為歲首,自此大都採用「夏正」,以寅月為正月;之後朔日和節氣的計算方式在後世得到修訂(改為定朔、定氣)。現行農曆是依據既定基本規則,運用現代天文學成果修訂,依照日月實際運行軌道等天文數據計算得來,而非像古代是據參考座標的曆元推算往後之年月日。

農曆和格里曆、伊斯蘭曆、印度曆英語Hindu calendar、佛曆一樣,是當代應用廣泛的曆法之一。在華人地區、許多少數民族地區、朝鮮半島、越南及全世界海外華人社區,農曆廣泛應用於生日標記、各種民俗活動節日等,比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慶活動,為中華文化的象徵。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