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所」意思是什麼?會所造句有哪些?會所的解釋、用法、例句


想知道會所意思是什麼?會所的造句有哪些?或是想知道會所的注音、漢語拼音以及會所的用法及例句有哪些嗎?在單詞意思解釋辭典通通找得到。

會所的意思

釋意團體組織辦公或集會的處所。

會所的用法、造句

用法、例句[例]明天有貴客來訪,請提早半小時到達會所,準備接待事宜。

會所的注音

注音(1)ㄏㄨㄟˋ ㄙㄨㄛˇ

會所的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1)huì suǒ

會所的筆畫

筆畫huì suǒ
拆解字詞>>
以上資料來於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會所造句、例句

  1. 這家會所設備齊全,還有豪華休息室,非常舒適。
  2. 我們公司常常在這家會所辦公會議,環境寧靜舒適。
  3. 這個會所提供高爾夫球場,是球迷們的最愛。
  4. 在會所裡泡湯、按摩真是一種享受。
  5. 這個會所的私人影院設備齊全,還提供零食、飲料等服務。
  6. 這個會所的健身房十分寬敞明亮,各種器材應有盡有。
  7. 這個會所的游泳池非常大,水質又好,是嬉水的好地方。
  8. 我們家庭經常在這個會所用餐,菜色美味,價格實惠。
  9. 這個會所的會議室裝修高檔大氣上档次,讓人倍感尊貴。
  10. 在這家會所裡運動、休閒、娛樂各有所得,真是個全能的場所。

「會所」的維基百科解釋

臺灣原住民族因為族群分佈,歷史服絡與環境地理的不同,社會組織中的基本單位-會所視為傳遞代代相傳的知識,也藉由社區凝聚向心力,以及歲時祭儀之溝通的聖與凡對話的空間。各族群有著不同的聚會對話場所,發展出多元繽紛的不同文化與社會組織。除此之外, 部落知識的共同學習與階層制度的訓練,也藉此場所為中心學習,傳統的聚會透過場域展開部落間的學習成長之路。

臺灣原住民族的會所不僅僅是信仰中心建築,往往也具有政治丶經濟。軍事與教育的功能,對於部落而言,會所在傳承部落文化與部落主體性中是不可或缺的,大部分的會所為男子會所(Men’s House),女性是禁止進人的。不同的族群對會所有不同的稱呼及建築形式,且採用因地制宜的建材,以適應當地環境。而隨著時代變遷,會所的建築型式也略有所不同,會所呈現出因地制宜的文化風貌。

以卑南族而言,卑南族的男性年齡組織與部落會所是政治組織的基礎,卑南族的社會組織及制度很完整,部落構成的基層組織是母系氏族及宗族,部落領導系統則是各母系氏族或宗族的宗家,部落頭目由大宗家的長子擔任,社群內的公共事務的推行都要經過會議。男子年齡階級制度,貫穿了生產、祭祀、軍事等各種活動,發揮積極的社會職能與效益。

會所的建築是以木、竹、茅草等材料所搭建,。會所有青年和少年之分,「青年會所」(palakuwan),為長方形建築,以茅竿和竹片為壁,茅草蓋頂,室內中央設方形地灶,周圍用竹編成連床,外形與一般家屋相似,但內部配置與一般居家不同。少年會所稱作ttakuban,為干欄式的建築,用粗竹環列作為支柱,會所成圓形,屋頂為傘形,內部亦有方形火爐,上下以竹梯進出,高約五丶六公尺。會所是卑南族部落的社會和祭祀中心,是全村團結一致的象徵,卑南族男子必須在會所中經歷各種不同階段的嚴格訓練。「猴祭」與「大獵祭」是卑南族最重要的祭典,與族群社會組織亦密不可分。男孩子在12歲時必須要先通過「猴祭」的考驗之後才可以進入少年會所,接受年長族人的訓練;經過6、7年的體能與精神意志的嚴格訓練,進入「青年會所」,成為部落的中堅份子,成為「Miyabetan」;最後在每年舉行的大獵祭後,再晉級為「Bangsaran」,成為真正的人。

阿美族之會所名稱在各群有些差異,以花蓮北部及海線豐濱以北大多稱搭盧庵(taluan),;壽豐以南至秀姑巒溪以北稱soraratan,瑞穗丶奇美一帶稱』adawang。而臺東境內海線至臺東市郊全數稱sefi。傳統阿美族會所建築之原始形式為橫長架空式,例如南勢會所之屋基為長方形,立排柱三列,兩坡式高屋頂,三面張開,僅後面有六壁。以藤條編搭為大床,離地三尺,大床的中央有以木框圍成之爐址,一整年都燃燒著爐火,阿美族會所的另一種形式為平地式,例如馬蘭會所是長方形縱深的茅屋,只有前面張開三面,以茅管或竹為壁,沿壁架床。中央同樣放置著方形火爐。會所的爐火不間斷地燃燒。這是為了防止敵人的攻擊。表示已方日夜都有人警戒的意味。在這些會所的角落。都備有木鼓丶竹鼓,以便放發佈警報或集合令。會所內還設有竹床。將不同的年齡階級指定睡在不同區域的床位。最新級人員的床位離門最近。阿美族會所的形式雖然因地方而有差異,不過用途大多相同,白天作為公共會議所或儀式場地等等。阿美族的會所,是男子年齡組織的訓練與教育中心,是部落長老團與頭目討論部落公共事務的政治中心,男子會所在阿美族社會中集教育丶軍事丶政治與司法仲裁為一身的部落中心,更是部落主體性的重要展現,以太巴塱為例,該年齡階級共分為18級,有關部落大小事務均由部落男子所組成的年齡階級制度(selal)和集會所來負責統籌分工,且須聽從「青年之父」(mama nu kapah),也就是會所最高級領導人的指導。會所是阿美族人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聖域。在他們的心目中有其特殊的地位。許多部落的會所在1950-1960年代廢除。改以村落的活動中心取代過去的會所,不過,隨著近來的阿美族文化復振運動,許多部落開始研議重建與恢復過去的傳統會所,而現今阿美族部落的聚會會所因社會型態的改變,已成部落族人辦活動、討論部落公眾事務與凝聚部落情感的場域。

在魯凱族的會所制度中,以台東大南社的會所制度最發達;在廣大的台東平原上,魯凱僅大南一社,面對其他原住民族(阿美丶卑南丶排灣)勢力環繞之下,必須有強大的軍事組織以求生存,再者受到鄰近擁有會所制度的阿美族與卑南族影響下。會所因運而生。大南社自己有一個傳說,最初部落所在地的會所成立時。有一個女巫在夢中見到他們的祖先庇娜利罕(Pinalhag),於是女巫便在會所落成的祭儀中,宣稱他們的祖先要回來保護他們的子孫,因此要將祖先們的像都立在會所里。村人表示,立像表示對祖先的懷念和崇拜。並不忘記祖先創業的功績。會所是東魯凱族部落集合的中心,重要的祭典如小米祭、成年禮及獵首祭等,都是在稱作alokuwa的會所中舉行。青年會所以草為頂丶木板為壁。內部分上丶下兩層。下層放置柴薪,上層為青年的睡鋪。床板中央有方形火爐,自床板直下地面砌成方柱形,堆至床板上面。以石板圍成火壁。魯凱族的會所由接受過訓練的青少年輪流擔任值日看守,並有負責召集群眾

及傳遞訊息的責任。男子在八歲開始進入少年會所,至十五歲時進入青年會所,並開始接受一系列嚴格的訓練。如試膽、禁食、服役、勞務等,二十一歲以後就可以結婚生子,至此脫離營所生活。會所也是部落的政治、經濟決策中心,不論每年定期或臨時會議。都由貴族最大頭目在此主持集會,此外,會所也是部落舉行宗教性祭典祭儀的場所。

目前魯凱族大南社的會所(alokuwa)只有在豐年祭時才使用,原來茅屋的形式已不存在。改為鋼筋水泥式的活動中心。會所制度的施行也僅止於豐年祭期間的七至十天左右東部排灣族部落,因為受到環境與鄰近其他族群的影響。普遍存在會所制度,該會所建築稱做cakalj或palakuwan後者的稱呼因為受到鄰近卑南族影響,與卑南族無異。在會所中以年輕未婚男性為主要活動對象,而已婚男性則負責監督與扶持青年會。各階級有不同的名稱與責任,彼此以哥哥或弟弟互稱。在過去它不僅是部落採集丶狩獵食物的組織團體,更是保衛部落及狩獵領域的軍隊組織。排灣族男子在進人青年時期,必須依照部落青年會之規範方式進人青年會組織,如:透過公開儀式,以鞭刑方式來策勵鼓勵青年進入會所,並予以任務及肩負部落各大小事之責任。因此青年會所在部落裡是受到嚴護的規範外,更是部落的支柱及命脈。因為政治與社會風氣關係,東排青年會所一度瀕臨消失。晚近慢慢地出現了當代的青年會組織。部落青年族人對放自己的文化慢慢又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及認同。青年會重新復甦,部落年輕人開始加入,讓部落會所與青年會有再度的肩負起傳承部落文化的使命(相關大南會所的木雕照片要請教徐瀛洲,後來為他所收購)。

阿里山鄒族傳統的男子會所是各氏族合力興建丶維護的建築。又稱為kuba或「庫巴」在日本統治初期,鄒族阿里山達邦社的會所屋頂鋪茅草。地板高出地面高約1.5-1.8公尺,以藤條架成,地板前面以木板鋪成一很寬的露臺,四周開放無牆壁,地板中央設火爐:屋脊兩端及陽台外面左右側種植槲樹,正入口突出陽台;近年達邦會所進行改建之後,加高許多,人口也改了,以水平之欄杆取代原先藤編之圍欄,屋簷又加有斜撐。平面為9.4mx15.2m,高約2.2公尺。會所後段4.4m高均設藤床,內有一直上的後梯。前後各有三根立在,兩側各四根,立排等矩。中柱兩根。中間是方形的火爐,上有烘架。鄒族會會所是供男子平日聚會丶訓練、祭祀及夜宿的地方。平時,未婚男子在此向長老們學習手工藝,並夜宿在裡面,一旦有戰事發生,kuba是出草的準備起點,也是獲得勝利之後舉行慶功祭丶以及每年舉行戰祭之場所。鄒族的庫巴意涵: 環繞著大社中心矗立的男子會所又稱為庫巴kuba,是鄒族政治經濟宗教的象徵中心, 目前北鄒的兩個大社達邦、特富野分別各有一個男子會所。小社與大社之間形成以主要中心與環繞周圍的次中心之間的階序關係,各小社雖然可以搭建供集會之建築 hahu,外型與kuba 近似,但沒有敵首籠,不同於大社 kuba 所具備的儀式性功能,移居各小社的族人在上述重要祭典儀式,仍要回到本家參與本家的祭典活動。而從鄒族分出之拉阿魯哇族與卡那卡那富會所功能則與鄒族相似,卡那卡那富族稱會所為「Cakʉrʉ」,拉阿魯哇族為「Tapuhlaihlia」。三族之男子集會所主要做為族內進行祭儀丶政治丶軍事丶教育的男子核心場所,一般都嚴禁女子進入。

傳統是母系社會的撒奇萊雅族和許多原住民族一樣有男子年齡階級,也有會所制度,會所稱作dabek:就是指群眾聚會的地方。據田野調查所悉楊仁煌(1994):在 dabek 文化的意涵中,據傳上古時代有 Arikakay 鬼怪之作祟,與 Malataw(守護神)之庇蔭下,該族之領導者因為他的子民經常受到鬼怪與異族的侵犯與凌辱,於是創制母系社會制度與年齡階級。一方面藉由女性的力量鞏固家庭組織,一方面藉男性長才來統治該族部落,負責維護部落安全,延續民族生命及歷史文化,耆老傳述得知 Dabek 文化內涵具政治、文化、歷史、社會、安全維護的意涵。所以 Dabek 是 Sakizaya 族的精神堡壘及文化內涵與核心價值訓練與傳發中心,類似現今之學校。茲將其功能贅述於下,俾便探析其在文化內涵、復振、重構、創塑所扮演之功能。debek也可以用來指稱族人大家一起工作的工寮。撒奇萊雅族的各部落均設有男子會所,通常會建放緊落的中央,會所前方會有一個廣場,供作集合聚會之用。主柱以堅固耐用的木頭為材料,橫梁則以竹子為主,屋頂會鋪設厚實的乾芒草。用樹藤綑綁固定,有時會在屋脊部分禁出像鳥尾般的高翹形狀。撒奇萊雅族的耆老認為。撒奇萊雅族的政治組織是建立在母系社會丶會所制度丶年齡階級丶長老會議的文化之中。傳統為母系社會的撒奇萊雅族,女性扮演當家作主之角色。男人則保衛土地丶保護部落安全。由於撒奇萊雅族的會所。是年齡階級聚集與修習的所在。也是和學校一樣是族人學習與教育的場所,進人年齡階層的鄒族青少年必須要在會所住宿直到結婚為上。

參考來源[編輯]

  1. ^ 田哲益. 《台灣的原住民:卑南族》. 台北:臺源. 2002. 
  2. ^ 楊仁煌. 《台灣阿美族(Pancah)搭蘆庵(TaLuan)會所文化內涵與發展之研究》. 2004. 
  3. ^ 《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97期. 
  4. ^ 楊仁煌(Jen-Huang Yang). 〈文化資產建構與復振之研究─以撒奇萊雅族Dabek文化為例〉,撒奇萊雅民族無形文化建構之研究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Sakizaya.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 [2010].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