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意思是什麼?教養造句有哪些?教養的解釋、用法、例句


想知道教養意思是什麼?教養的造句有哪些?或是想知道教養的注音、漢語拼音以及教養的用法及例句有哪些嗎?在單詞意思解釋辭典通通找得到。

教養的意思

釋意1.教導養育。
2.品德涵養。

教養的用法、造句

用法、例句[例]在父母細心教養下,他已經成為一位彬彬有禮的少年。
[例]他是位有教養的青年,待人處事十分得體。

教養的注音

注音(1)ㄐㄧㄠˋ ㄧㄤˇ

教養的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1)jiào yǎng

教養的筆畫

筆畫jiào yǎng
拆解字詞>>
以上資料來於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教養造句、例句

  1. 教養有方的家長,能夠讓孩子們健康成長。
  2. 受到良好教養的兒童,更容易建立自信與自我價值感。
  3. 優質的教養可以讓孩子養成積極的態度與生活習慣。
  4. 父母的教養方式,直接影響了子女的人際關係與情緒健康。
  5. 良好的教養能夠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6. 家庭教育裡的教養,也是塑造孩子個性與品格的重要元素。
  7. 將愛心與關懷融入教養,能夠讓孩子們更有幸福感。
  8. 教養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自制力與毅力,同樣不可忽視。
  9. 建立良好的教養模式,能夠讓家庭關係更加和諧。
  10. 教養不只是傳授知識,更是導引孩子做人與處事的良好方法。

「教養」的維基百科解釋

親職教養(parenting)也稱為養育育兒,是指促進及支持兒童的體適能、情緒、社會及智力的發展,從嬰兒期間一直拓展到成人。教養也就是將一個兒童培養成長成成人的過程。

很多人常把自己行為中好的一面給歸功於父母正確的教養,像是胡適就曾說「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此外雖然研究並不認為一個人的將來完全是教養所致,像是很多對人格特質的研究都指出遺傳的影響,然而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將來,無庸置疑地有重要的影響,研究支持教養會對子女的未來,造成強烈的影響,尤其負面的經驗更會對子女的發展造成影響。盡管茱蒂·哈里斯出版的《教養的迷思》一書認為,父母教養對子女發展沒有太大的影響,但一般學界的共識認為,先天與後天的因素,都對心理發展有影響,且在後天因素中,父母教養的影響是不容否認的。研究一般認為,不論其他先天與後天的因素,教養本身對子女將來的成就有20%至50%的影響。不論親生父母或領養父母,其教養對子女將來的福祉都有影響,雖然不同狀況的養子女,會因其先天因素之故,而出現不同的侵略性和心理健康狀況,但養父母對養子女展現愛與關懷,會減少養子女的未來和福祉出現負面結果的可能。另外,很多人也常把自己行為中好的一面給歸功於父母正確的教養,像是胡適就曾說「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不同時代、不同族群、不同社經地位或有各種不同特性的人,其教養方式會有所不同,中文語境中也有許多論及教養影響的說法,如「孟母三遷」的故事;此外,傳統的幼學啟蒙教材《三字經》中也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的說法;而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中,亦有論及教養的內容;不過所有的家長都有自己的教養方式,根據金貝立·科普科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Kimberly Kopko)的定義,教養方式可以「由兩個層面來定義:控制與溫暖。控制指的是家長對子女行為的管理程度;而溫暖指的是家長對子女行為的接受和回應程度。」

教養過程中,最常見的照顧者是兒童血緣上的父母,不過像年紀最大的哥哥或姊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法定監護人、家中其他的親戚或是友人也可能擔任照顧者。政府及社會在教養過程也有一定程度的參與。許多情形下,孤兒或是被領養的小孩其養育者是會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也有些情形下,小孩會在寄養在其他家庭中,或是在育幼院長大。教養技巧會隨人、環境、文化及時代而不同,若有良好教養技巧的父母就會稱為是「好的父母」。

英國的科醫生和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威尼科特描述了一種「好的教養方式」,是可以讓兒童健康發展英語child development的最低要求。唐納德·威尼科特提到:「好的媽媽在嬰兒出生時幾乎適應且滿足嬰兒所有的要求,隨著兒童的成長,她會隨著兒童的成長及能力的提昇,她適應及滿足兒童需求的部份越來越少,讓兒童有機會面對及處理自身的挫折。」。有關哪些特質才算是「好的父母」的觀點會隨著文化而不同。而且研究發現父母的個人史,不論是不同情形下的依附程度以及個人的精神疾病史(特別是在有不良經歷後的個人史),會顯著的影響其在教養過程中的敏感度,也會影響兒童後來的成長。

參考資料[編輯]

  1. ^ Jane B. Brooks. The Process of Parenting: Ninth Edition.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28 September 2012 [2017-08-29]. ISBN 978-0-07-746918-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6).  For the legal definition of parenting and parenthood see: Haim Abraham, A Family Is What You Make It? Legal Recognition and Regulation of Multiple Paren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17)
  2. ^ 《母親的教誨》,節選自胡適《四十自述》
  3. ^ Schechter, D.S., & Willheim, E. (2009). Disturbances of attachment and parental psychopathology in early childhood. Infant and Early Childhood Mental Health Issue.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18(3), 665-87.
  4. ^ 4.0 4.1 Grienenberger, J., Kelly, K. & Slade, A. (2005). Maternal Reflective Functioning, Mother-Infant A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Infant Attachment: 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Mental States and Observed Caregiving. Attachment and Human Development, 7, 299-311.
  5. ^ Lieberman, A.F.; Padrón, E.; Van Horn, P.; Harris, W.W. Angels in the nursery: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benevolent parental influences. Infant Ment. Health J. 2005, 26 (6): 504–20. PMID 28682485. doi:10.1002/imhj.20071. 
  6. ^ Flaherty, Serena Cherry; Sadler, Lois S. A Review of Attachment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Adolescent Parenting. Journal of Pediatric Health Care. 1 March 2011, 25 (2): 114–121. PMC 3051370 可免費查閱. PMID 21320683. doi:10.1016/j.pedhc.2010.02.005. 
  7. ^ Rachael Ray Doubledee. The Effects of Adoption on Foster Children's Well-Being: A Systematic Review. may 2015 [2021-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2). 
  8. ^ 《母親的教誨》,節選自胡適《四十自述》
  9. ^ JON., WITT. SOC 2018. 5TH. [S.l.]: McGraw-Hill. 2017. ISBN 978-1-259-70272-3. OCLC 968304061. 
  10. ^ 存档副本. [2020-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3. 
  11. ^ Kopoko, Kimberly. Parenting Styles and Adolescents (PDF). Cornell University Cooperative Extension. 2007: 1–8 [20 Nov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2-26). 
  12. ^ Bernstein, Robert. Majority of Children Live With Two Biological Parents. 20 February 2008 [26 March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20). 
  13. ^ Johri, Ashish. 6 Steps for Parents So Your Child is Successful. humanenrich.com. [2 March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3). 
  14. ^ Winnicott, D.W. (1953). 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4:89-97
  15. ^ Schechter, D.S., & Willheim, E. (2009). Disturbances of attachment and parental psychopathology in early childhood. Infant and Early Childhood Mental Health Issue.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18(3), 665-687.
  16. ^ Lieberman, A. F., Padrón, E., Van Horn, P. and Harris, W. W. (2005), Angels in the nursery: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benevolent parental influences. Infant Ment. Health J., 26: 504–520. doi: 10.1002/imhj.20071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編輯]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家範典·教子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相關條目[編輯]

  • 教養方式
  • 無子女
  • 發展心理學
  • 空巢症候群英語Empty nest syndrome
  • 家庭法
  • LGBT撫養
  • 母性系統英語Motherhood constellation
  • 依附理論
  • 父母異化英語Parental alienation
  • 家長監督英語Parental supervision
  • 育兒協調員英語Parenting coordinator
  • 父親照顧英語Paternal care
  • 教育學
  • 曬娃英語Sharenting
  • 體罰
  • 先天與後天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