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是」意思是什麼?國是造句有哪些?國是的解釋、用法、例句
想知道國是意思是什麼?國是的造句有哪些?或是想知道國是的注音、漢語拼音以及國是的用法及例句有哪些嗎?在單詞意思解釋辭典通通找得到。
國是的意思
國是的用法、造句
國是的注音
國是的漢語拼音
國是的筆畫
以上資料來於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國是造句、例句
- 國是是一個需要長期思考和持續修正的議題。
- 倡導國是應該從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習慣。
- 強化教育是實現國是的重要途徑之一。
- 國是應該具體落實到各個領域和層面。
- 國是決策需要充分考慮各方面利弊得失。
- 追求國是需要體現平等、公正、公開和民主的原則。
- 國是與經濟發展密不可分,需要實現良性循環。
- 國是不應受到任何政治勢力的左右和影響。
- 普及國是知識,提高國民素質是實現國是的關鍵。
- 國是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
「國是」的維基百科解釋
國是,中文詞,專指國家重大的政策方針。
典故[編輯]
這個名稱首見於《新序・雜事二》中「共定國是」一詞:
“
|
楚莊王問於孫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為國是也。」孫叔敖曰:「國之有是,眾非之所惡也。臣恐王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獨在君乎?亦在臣乎?」孫叔敖曰:「國君驕士曰:『士非我無逌富貴。』士驕君曰:『國非士無逌安強。』人君或失國而不悟,士或至饑寒而不進,君臣不合,國是無逌定矣。夏桀、殷紂,不定國是,而以合其取捨者為是,以不合其取捨者為非,故致亡而不知。」莊王曰:「善哉!願相國與諸侯士大夫共定國是,寡人豈敢以褊國驕士民哉!」
|
”
|
國是這一概念到了宋代成為一個法度化的觀念,成為權力結構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國是」的選定與執行起源於北宋熙寧變法,到南宋末期。「國是」始終與黨爭、黨禁、偽學等重大政治事件互相糾纏。選擇什麼樣的國是,就立什麼樣的法,並驅逐反對該法的士人官員,以便國是可以執行。在鬥爭激烈時,國是往往也成為打擊異己、獲取權力的工具,如章惇、蔡京等時。宋神宗時之所以要與士大夫或宰執共定國是,一個很重要的背景是宋仁宗時士大夫之異議、諫諍往往令仁宗的政令朝令夕改。
應用[編輯]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每年兩會期間以「國是」加上當年年份作為電視轉播與談話節目標題。
- 退守臺灣後的中華民國,自李登輝擔任總統起不定期召開國是會議,以議定重大國家政策之方針,為非法定之任務型機構。
參考資料[編輯]
-
^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上。
-
^ 央視官方頻道 - 國是2017. [2017-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6).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