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越感」意思是什麼?優越感造句有哪些?優越感的解釋、用法、例句


想知道優越感意思是什麼?優越感的造句有哪些?或是想知道優越感的注音、漢語拼音以及優越感的用法及例句有哪些嗎?在單詞意思解釋辭典通通找得到。

優越感的意思

釋意心理上自覺超過他人。

優越感的用法、造句

用法、例句[例]也許是家境富裕養成他的優越感,使他很難與人相處。

優越感的注音

注音(1)ㄧㄡ ㄩㄝˋ ㄍㄢˇ

優越感的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1)yōu yuè gǎn

優越感的筆畫

筆畫yōu yuè gǎn
拆解字詞>>>
以上資料來於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優越感造句、例句

  1. 我覺得我比他們都聰明,自然是他們的優越感落在我的眼裡。
  2. 和他們相比,我在這個領域的表現絕對是優越感十足。
  3. 他們的表現雖然不錯,但仍無法撼動我在這個領域的優越感。
  4. 我很快就學會了這項技能,這讓我產生了一種優越感。
  5. 我在這個團隊中最出色,這讓我有了一種無與倫比的優越感。
  6. 與他們交談,我經常感到我的見識和知識都比他們豐富,這讓我充滿了優越感。
  7. 當我看到他們犯下的錯誤時,我內心不禁流露出一絲優越感。
  8. 我已經達成了自己設定的目標,這讓我對自己產生了一種優越感。
  9. 我的行為總是符合道德標準,這讓我越發自豪和擁有優越感。
  10. 我從不向任何人低頭,這種不服輸的態度使我擁有了一種優越感。

「優越感」的維基百科解釋

優越感是由心理治療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20世紀初創造的名詞,也是其個體心理學理論的一部分。優越感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在一個人應對痛苦的自卑感時會產生並發展。有優越感情結的人通常會展現出自大、傲慢和蔑視他人的性格特徵,他們也可能會建立起以專橫、霸道甚至有攻擊性的行為模式來對待他人。

定義[編輯]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第一個使用並在其個體心理學理論專著中探討「優越感」一詞的人在阿德勒的書中,自卑感和優越感作為因果關係交織在一起。。阿德勒認為,優越感本質來源於人需要克服潛在自卑情結。優越感是一種補償自卑感的過度矯正,而這是一種消極的、有害的心裡觀念。某些人在面對有自卑感帶來的困難時,會發出一種優越感來克服前者,而克服的形式主要是通過誇大自身的重要性。有優越感的人往往抱有英雄主義的幻想,或對成功與失敗有著錯誤的認知 。阿德勒認為,追求優越是人類的天性,然而理智的人不會將優越情結投射到他人之上或是瞧不起他人,而是將精力放在自我突破和腳踏實地的工作中。相比之下,那些擁有優越感的人卻充滿了自負的幻想並妄想著屬於自己的霸權。

參考資料[編輯]

  1. ^ Alfred Adler, The Neurotic Constitution: Outlines of a Comparative Individualistic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rans. Bernard Glueck and John E. Lind (New York: Moffat, Yard & Co., 1917), xvii ("... so the traits of character, especially the neurotic ones, serve as a psychic means and form of expression for the purpose of entering into an account with life, for the purpose of assuming an attitude, of gaining a fixed point in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for the purpose of reaching that security-giving goal, the feeling of superiority.").
  2. ^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hdictionary.com 5th. 2018 [5 Octo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2). 
  3. ^ 3.0 3.1 3.2 Adler, Alfred, 1870-1937.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 : a Systematic Presentation in Selections from His Writings First. New York. 1964-12-30. ISBN 9780061311543. OCLC 5692434. 
  4. ^ 4.0 4.1 H Mosak, Primer of Adlerian Psychology (2013) p 83
  5. ^ PsycNET. psycnet.apa.org. [2019-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2). 
  6. ^ PsycNET. psycnet.apa.org. [2019-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2). 
  7. ^ R Sharf, Theories of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ling (2011) p. 130
  8. ^ A Adler, Collected Clinical Works of Alfred Adler (2002) p. 78
  9. ^ R Gregory ed.,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Mind (1987) p. 368 and p. 6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