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意思是什麼?佛經造句有哪些?佛經的解釋、用法、例句
想知道佛經意思是什麼?佛經的造句有哪些?或是想知道佛經的注音、漢語拼音以及佛經的用法及例句有哪些嗎?在單詞意思解釋辭典通通找得到。
佛經的意思
釋意 | 佛教的經典,包括經、律、論等。如華嚴經、四分律、大乘起信論等。 |
---|
佛經的用法、造句
佛經的注音
佛經的漢語拼音
佛經的筆畫
以上資料來於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佛經造句、例句
- 善修十善業,方能免積惡果。
- 離欲、斷魔、止心,始能入佛道。
- 因果不虛,眾生修行當深思。
- 若欲成佛,必須精進修行。
- 放下執著,方得解脫生死。
- 捨此身心,入於涅槃境界。
- 法無常住,運用因緣具備。
- 如臭穢衣,早晨洗淨則不臭。
- 饑者須求食,渴者須求飲,修道者須知實相。
- 修行求道,將心比作一盞燈。
「佛經」的維基百科解釋
佛經為記載佛語和佛陀教法的經典。主要指經藏,有時也泛指經律論三藏,以及歷代後賢著作的全部佛典,古代總稱為「眾經」、「一切經」或「大藏經」。按佛教傳統和記載語言,佛典可分為巴利語(南傳上座部佛教)、古漢語(漢傳佛教)、古典藏語(藏傳佛教)三大體系,殘存的梵語、犍陀羅語文獻,並衍生出焉耆-龜茲語、于闐語、粟特語、回鶻語、西夏語、蒙語、滿語、日語、韓語、越南語、古爪哇語、高棉語、泰語、傣語、緬語、僧伽羅語、現代漢語和英語等語言的再譯本。
佛教在印度一千多年的發展,誕生了為數眾多的龐大典籍。儘管有共通源頭,但經過長期抉擇、揚棄與衍生的教判過程,形成了多樣化的面貌:
- 斯里蘭卡、泰、緬等地傳承聲聞乘的上座部教法,以傳至斯里蘭卡島的分別說部──赤銅鍱部中大寺派的《巴利三藏》為主,重視四念處禪修。傳揚解脫道四向四果,為上座部佛教(Theravāda Buddhism);
- 漢字文化圈以大乘經論為主幹。教理之義學肇始於關河(鳩摩羅什),後有三論、天台、華嚴、法相,旁兼說一切有部毗曇學、成實學、俱舍學;行持有參禪(禪宗)、念佛(淨宗)、止觀(關中/廬山禪經、天台止觀、華嚴止觀、瑜伽師地論等),及秘密乘中雜密的儀軌咒語,和純密的修行體系。主要傳揚菩薩道,推崇菩提心和六波羅蜜行,為東亞佛教(East Asian Buddhism),屬於大乘佛教的一支;
- 西藏、不丹、蒙古等地承接密續教法,以和怛特羅有關的印度密教為主。重視顯教宗義(藏: grub-mtha')有部、經部、唯識、中觀的學習,密咒壇城護摩的加持,以及觀修本尊。行持分修習空性的解脫道(藏: grol lam),和修習那洛六法等密續瑜伽,開通氣脈和脈輪的方便道(藏: thabs lam)。傳揚密咒金剛乘,得悉地成就,為西藏佛教(Tibetan Buddhism),屬於大乘佛教的一支。
1967年,世界佛教僧伽會通過〈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識〉,作為聯合不同佛教傳統的普世宣言。其成員來自南傳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和怛特羅佛教在世界各地的代表。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