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意思是什麼?民初造句有哪些?民初的解釋、用法、例句
想知道民初意思是什麼?民初的造句有哪些?或是想知道民初的注音、漢語拼音以及民初的用法及例句有哪些嗎?在單詞意思解釋辭典通通找得到。
民初的意思
釋意 | 民國建立初期。 |
---|
民初的用法、造句
[例]這齣連續劇是描述民初的愛情悲劇。 |
民初的注音
注音 | (1)ㄇㄧㄣˊ ㄔㄨ |
---|
民初的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 | (1)mín chū |
---|
民初的筆畫
筆畫 | mín chū |
---|
民初的拆解字詞
拆解字詞 | >民>初 |
---|
民初造句、例句
- 民初時期,臺灣開始受到近代化的影響。
- 民初社會發展繁榮,女性的地位也在慢慢提升。
- 民初時期的音樂常常被混淆、融合不同文化風格。
- 在民初,政治改革的種子已經被種下,開始對國家產生影響。
- 民初的文化融合讓中西合璧的美食更加豐富多元。
- 民初時期的教育改革,改善了中國傳統教育的設施和教學內容。
- 民初留下的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了解當時歷史和文化的重要體現。
- 民初的合唱團、管弦樂團等表演形式興盛,推動了音樂教育的普及。
- 民初時期政治動盪,但社會的漸漸崛起帶動了經濟發展。
- 民初時期英語教學成為學生們必修的課程,現今的英語教育也有著一定的影響。
「民初」的維基百科解釋
中華民國
通稱:中國
簡稱:民國 | |||||||||||
---|---|---|---|---|---|---|---|---|---|---|---|
1912年-1949年 | |||||||||||
上:五色旗
(1912年-1928年) 下: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1928年至今) 上:十二章國徽
(1913年-1928年) 下:青天白日國徽 (1928年至今) | |||||||||||
國歌:
《五族共和歌》 (1912年-1913年) 《卿雲歌》 (1913年-1915年) 《中華雄立宇宙間》 (1915年-1921年) 《卿雲歌》 (修改版) (1921年-1928年) 《中華民國國歌》 (1937年-)
國旗歌:
《中華民國國旗歌》 (1947年-) | |||||||||||
中華民國法理疆域 深綠為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除旅大行署區外實際統治區 淺綠為未控制的帕米爾高原、江東六十四屯;短期控制的外蒙古(含唐努烏梁海)、黑瞎子島、江心坡、片馬鎮和名義上的西藏(含藏南地區) | |||||||||||
首都 |
|
||||||||||
政府 | 共和制、軍事獨裁、總統制、議會制、一黨制、委員會制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1913) 北洋政府(1913-1928) 國民政府(1925-1948) 中華民國政府(1948-) |
||||||||||
國家元首 | |||||||||||
• 1912 |
孫中山(首任,臨時大總統) | ||||||||||
• 1913 |
袁世凱(大總統) | ||||||||||
• 1927 |
張作霖(陸海軍大元帥) | ||||||||||
• 1925 |
汪精衛(國民政府主席) | ||||||||||
• 1948 |
蔣中正(總統) | ||||||||||
• 1949 |
李宗仁(末任,代總統)→ 閻錫山(代行) | ||||||||||
政府首腦 | |||||||||||
• 1912 |
唐紹儀(首任,國務總理) | ||||||||||
• 1914 |
徐世昌(政事堂國務卿) | ||||||||||
• 1916 |
段祺瑞(復設,國務總理) | ||||||||||
• 1928 |
譚延闓(行政院院長) | ||||||||||
• 1949 |
閻錫山(末任,行政院院長) | ||||||||||
立法機構 | |||||||||||
• 上議院 |
參議院 1912-1925→國民大會 1948-2005 | ||||||||||
• 下議院 |
眾議院 1913-1925→立法院 1928- | ||||||||||
歷史 | |||||||||||
• 辛亥革命 |
1911年10月10日 | ||||||||||
• 南京臨時政府肇建 |
1912年1月1日 | ||||||||||
• 聯俄容共 |
1923年-1927年 | ||||||||||
• 第一次國共內戰 |
1927年-1936年 | ||||||||||
• 北伐完成 |
1928年12月29日 | ||||||||||
• 抗日戰爭 |
1937年7月7日 | ||||||||||
• 第二次國共內戰 |
1945年-1950年 | ||||||||||
• 政府遷台 |
1949年12月7日 | ||||||||||
面積 | |||||||||||
1912 | 11,420,000平方公里 | ||||||||||
1949 | 9,634,057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912 |
432,375,000 | ||||||||||
• 1949 |
541,670,000 | ||||||||||
貨幣 | 銀圓(1912年-1935年) 法幣(1935年-1948年) 金圓券(1948年-1949年) 銀圓券(1949年) |
||||||||||
|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時代 註 |
舊石器時代 | ||||||||||
中石器時代 | |||||||||||
傳說時代 (三皇五帝) |
新石器時代 (黃河文明、長江文明) |
||||||||||
夏前21世紀–前17世紀 | |||||||||||
商前17世紀–前11世紀 | |||||||||||
周前11世紀︱前256 |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 | ||||||||||
東周前770–前256 | 春秋 前770–前476 | ||||||||||
戰國 前475–前221 | |||||||||||
秦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
|||||||||||
漢前202︱220 | 西漢 前202–9 | ||||||||||
新 9–23 | |||||||||||
更始政權 23–25 東漢 25–220 |
|||||||||||
三國220–280 | 魏220–266 | 蜀漢221–263 | 吳229–280 | ||||||||
晉266–420 | 西晉 266–316 | ||||||||||
東晉317–420 | 五胡十六國304–439 | ||||||||||
南北朝420︱589 | 宋 420–479 | 北魏 386–534 | |||||||||
齊 479–502 | |||||||||||
梁 502–557 | 西魏535–557 | 東魏534–550 | |||||||||
陳 557–589 | 北周557–581 | 北齊550–577 | |||||||||
隋 581–619 | |||||||||||
唐 618–907 武周 690–705 |
|||||||||||
五代十國907︱979 | 後梁907–923 | 十國 (吳、南唐 吳越、閩 前蜀、後蜀 荊南、楚 南漢、北漢) 902–979 |
遼(契丹)916–1125 西遼1124–1218 |
||||||||
後唐923–937 | |||||||||||
後晉936–947 | |||||||||||
後漢947–951 | |||||||||||
後周951–960 | |||||||||||
宋960︱1279 | 北宋960–1127 | 西夏1038–1227 | |||||||||
南宋1127–1279 | 金1115–1234 | ||||||||||
大蒙古國 1206–1635 元 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
|||||||||||
明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
|||||||||||
後金 1616–1636 清 1636–1912 |
|||||||||||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1912–1949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
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 1949至今 |
||||||||||
相關條目
|
|||||||||||
中國歷史年表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又稱民國時期,指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至1949年底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間,中華民國首都在中國大陸的歷史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採用共和立憲制的時期。
20世紀初,黃花崗起義與保路運動先後爆發,清朝政府權力衰落。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各省紛紛響應並宣布獨立。12月20日,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江寧府召開十七省代表會議,並於1912年1月1日宣布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定都南京府;2月12日,南北議和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遷往順天府,由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正式繼承清朝。1913年10月,北京政府成立,由北洋軍閥掌權,史稱「北洋政府」。國民革命軍北伐後,由中國國民黨成立的國民政府於1928年6月3日取代北洋政府,定都南京市,名義上統一南北,透過施行訓政以黨治國。在北伐戰爭後期,國民政府陷入分裂和內部軍事衝突中。蔣中正實施清黨後發生四一二事件,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從合作走向對抗,爆發第一次國共內戰。
1931年爆發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不斷製造衝突。面對日本的軍事壓力,國內輿論呼籲「停止內戰 一致對外」。1936年底西安事變後,國共兩黨開始第二次合作。在國民政府於1930年代的統治時期中,中國的交通、衛生、教育、及經濟均獲得迅速發展,被學界稱為「黃金十年」。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南京保衛戰失利後,日軍在南京進行大屠殺,國民政府撤退到重慶,日本則在佔領區內建立包括汪精衛國民政府在內的數個傀儡政權。1941年12月,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對日抗戰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份。1945年,同盟國戰勝日本,但抗戰期間既已存在的國共摩擦成為國共衝突。至1946年,第二次國共內戰全面爆發。
1947年,國民政府頒布《中華民國憲法》,改組為行憲的中華民國政府,並實施貨幣改革,試圖以政治與經濟上的革新穩固統治地位,但卻爆發惡性通貨膨脹。1948年9月至1949年6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三大會戰和渡江戰役的勝利,並佔領首都南京以及全國經濟中心上海。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正式成立。而解放軍則繼續進攻,試圖徹底消滅中華民國,完成對全中國的控制。同年12月7日,中國國民黨執政下的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北。1950年西昌戰役後,中華民國政府基本喪失對中國傳統區域的統治,僅統治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地區,維持現在兩岸分治的局面。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亂世,嚴格地說,從辛亥革命開始到二次革命、護法運動、國民革命軍北伐、中原大戰、抗日戰爭、兩次國共內戰,38年中並沒有真正的和平歲月,軍閥割據、戰爭和自然災害導致人口大量傷亡跟經濟損失,蘇聯干涉使外蒙古獨立、英國干涉使西藏不受中央政府管轄。面對日本入侵,國民政府初期敗退,失去近半領土的控制權。但國民政府最終與盟軍一同戰勝日本,消滅日本建立的各傀儡政權,取回南海諸島的控制權,以及接管清代割讓予日本的臺灣與澎湖群島。中華民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參與創建聯合國,並成為安全理事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奠定戰後中國國際地位的基礎。
此外,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由於組織零散百家爭鳴,在這一時期傳入及發展的近代事物亦對社會生活產生廣泛影響,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思想、文化極其繁榮的時代,並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台而繼續存在。在此期間產生的文藝成果及傳播的政治思想十分出彩,對中國之後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