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意思是什麼?恐龍造句有哪些?恐龍的解釋、用法、例句
想知道恐龍意思是什麼?恐龍的造句有哪些?或是想知道恐龍的注音、漢語拼音以及恐龍的用法及例句有哪些嗎?在單詞意思解釋辭典通通找得到。
恐龍的意思
釋意 | 動物名。中生代棲息陸地的爬蟲類。頸子和尾巴均長,後肢長於前肢,有時以後肢及尾巴直立,形狀可怖。種類甚多,今均已絕跡。 |
---|
恐龍的用法、造句
[例]活躍於侏羅紀的恐龍,進入新生代忽然滅絕的原因,至今仍是個謎。 ◎ |
恐龍的注音
注音 | (1)ㄎㄨㄥˇ ㄌㄨㄥˊ |
---|
恐龍的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 | (1)kǒng lóng |
---|
恐龍的筆畫
筆畫 | kǒng lóng |
---|
恐龍的拆解字詞
拆解字詞 | >恐>龍 |
---|
恐龍造句、例句
- 恐龍是地球上已滅絕的爬行動物,生存於1.5億到6,500萬年前。
- 恐龍的體型龐大,有些恐龍像猛獁象一樣高達18公尺。
- 科學家認為,恐龍可能是用口中的牙齒進行攻擊和防禦的。
- 恐龍一共有三次大滅絕事件,最終滅絕是因為一顆隕石的撞擊。
- 恐龍分為肉食性和草食性,其中梁龍是最大的草食性恐龍。
- 有些恐龍像暴龍、吸血龍等名字聽起來很恐怖,但科學家認為牠們其實並不那麼兇惡。
- 牠們的化石被保存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研究機構,成為了人類對恐龍歷史的寶貴資料。
- 從恐龍化石中,科學家可以了解到當時的生態環境和地球上的氣候變化。
- 在某些文化中,恐龍被視為神秘的動物,甚至被奉為國寶。
- 現在的恐龍只存在於小孩子的想像力中,但牠們為地球歷史留下了重要的印記。
「恐龍」的維基百科解釋
恐龍總目 化石時期:三疊紀晚期–現今,
233.23 – 0 Mya 可能還有三疊紀中期的記錄 |
|
---|---|
恐龍骨架組圖,分別代表不同的類群,由左上順時針分別為:顧氏小盜龍(獸腳類)、路氏迷惑龍(蜥腳類)、帝王愛蒙頓龍(鴨嘴龍類)、皺褶三角龍(角龍類)、狹臉劍龍(劍龍類)、格氏繪龍(甲龍類)。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亞綱: | 雙孔亞綱 Diapsida |
下綱: | 主龍形下綱 Archosauromorpha |
演化支: | 主龍型類 Archosauriformes |
演化支: | 鑲嵌踝類 Crurotarsi |
演化支: | 主龍類 Archosauria |
演化支: | 鳥蹠類 Avemetatarsalia |
演化支: | 鳥頸類主龍 Ornithodira |
演化支: | 恐龍形態類 Dinosauromorpha |
演化支: | 恐龍型類 Dinosauriformes |
演化支: | 龍群類 Dracohors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Owen, 1842 |
主要演化支 | |
|
古生物 |
古生物學 |
---|
化石
化石 · 遺蹟化石 · 微體化石 · 指標化石 · 化石遺址列表 · 特異保存化石層 · 過渡化石列表 · 人類進化化石列表
|
自然史
生物地理學 · 生物集群滅絕 · 地質年代學 · 地質年代 · 地質記錄 · 生命進化史 · 生命起源 · 生命演化歷程 · 過渡化石
|
器官與演化
鳥類飛行 · 細胞 · 多細胞生物 · 眼睛 · 鞭毛 · 毛髮 · 哺乳動物聽小骨進化 · 鑲嵌進化 · 神經系統 · 有性生殖的演化
|
不同類群的演化
鳥類 · 蝴蝶 · 頭足類 · 鯨目動物 · 恐龍 · 魚類 · 真菌 · 人類演化 · 昆蟲 · 哺乳動物 · 軟體動物 · 植物 · 爬行動物 · 海牛 · 蜘蛛 · 四足類
|
進化
進化論導論 · 共同起源 · 系統發生樹 · 支序分類學 · 生物分類學
|
古生物史
古生物史 · 古生物學年表
|
古生物學分支
生物地層學 · 化石足跡學 · 無脊椎古生物學 · 微體古生物學 · 分子古生物學 · 木化石 · 古生物學 · 古植物學 · 古生態學 · 古遺傳學 · 古湖泊學 · 古土壤學 · 古風暴學 · 古動物學 · 孢粉學 · 硬化年代學 · 埋藏學 · 古脊椎動物學}
|
Portal:生物學 Category:古生物學 |
恐龍是恐龍總目(學名:Dinosauria)中生物的統稱,是一類出現於中生代的多樣化陸棲動物,也是人類認知範圍內最著名的古生物。恐龍是地球歷史上在中生代最優勢、最繁盛的脊椎動物,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在侏羅紀、白堊紀中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長達1億4千萬年之久,並涉足天空和海洋。恐龍常被分為「非鳥恐龍」和「鳥型恐龍」兩類。所有非鳥恐龍、鳥型恐龍中的反鳥亞綱以及扇尾亞綱都在6千6百萬年前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即恐龍大滅絕)中滅絕,僅剩下鳥型恐龍中的今鳥亞綱存活了下來,演化至今的鳥類。
自從1822年,人類在英國的曼徹斯特發現一具恐龍化石——禽龍以來,恐龍的骨架化石因為其構造奇妙、和現存生物差異頗多,就迅速成為了全球博物館的熱門展覽品,世界上第一次世博會的會場倫敦水晶宮內就已經有恐龍化石展出;而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的恐龍展則是在1852年出現的,它被稱為恐龍水晶宮,至今仍作為英國的歷史建築被保留。隨著一批又一批的恐龍化石被挖掘出來,恐龍這一生物逐漸被地球上的人類所熟知。20世紀前期,歐洲各大殖民帝國,例如英法德義奧俄等,均在自己的首都建立恢弘的博物館,用以擺放巨大的恐龍骨架化石。在20世紀中後期,隨著電影工業在美國好萊塢的興起,恐龍開始去學術化、去高雅化,逐漸變為現代大眾文化的一部分,無論兒童或者成年人均對恐龍有很高的興致,日本在二戰後也把恐龍作為怪獸特攝片的直接靈感來源之一,例如《哥吉拉》系列電影。21世紀開始,美國的恐龍小說及改編電影《侏羅紀公園》和《侏羅紀世界》系列造成轟動,於1990年代和2010年代在全球範圍內引發「恐龍熱」。恐龍在知名度大增過後,往往也會成為各種書籍、電影、玩具、電子遊戲的常見題材,公共媒體也時常報導關於恐龍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者作為未知生物、恐龍復活(儘管目前未能實現)等消息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19世紀早期,一開始發現恐龍化石的時候,牠們被認為是和蜥蜴相近的物種,當時的歐洲科學界也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所以當時歐洲人就把恐龍的拉丁文名稱取為「恐怖的蜥蜴」。進入19世紀的工業革命後期之後發現始祖鳥的化石,牠明明身為鳥類,但骨架的結構卻和身為恐龍的美頜龍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始祖鳥化石上有羽毛,而美頜龍爪子較大。到了20世紀的1970年代,恐龍被證明是屬於主龍,而非蜥蜴所屬的鱗龍,加上美國西部內陸海道中出土的大量恐龍化石,讓全世界產生了一股研究恐龍的風潮,是為恐龍文藝復興。在1980年代,科學家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與鳥類之間必定存在某種關係,且可能有社會行為,但這個推測在當時缺乏化石證明,所以並未成為共識。至1990年代,古生物學家於中國和蒙古陸續發現包含中華龍鳥、尾羽龍、北票龍等有羽毛恐龍的化石證據,證明了恐龍就是現代鳥類的祖先。2000年以後,愈來愈多的「現代鳥類」和「鳥型恐龍」之間的過渡物種在全球各地陸續被發現,填補了原本化石材料上的空白,驗證了之前「恐龍是溫血動物且擁有高智商」的假設,古生物學家也主張恐龍和鳥類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到了2010年代,根據從鳥類基因出發的支序分類學的研究,鳥類從「恐龍的後代」被更進一步證明為是「現代唯一存活的恐龍類群」,在博物館、兒童讀物或電影中的獸腳類恐龍也被更新為有羽毛的形象。
雖然「恐龍」一詞的科學定義已足夠明確,現代的鳥類即恐龍本身,但鑑於普羅大眾仍不將現生的鳥類視為恐龍,本文以及絕大多數百科書籍所寫的「恐龍」介紹,均以「非鳥恐龍」為主,鳥類則單獨羅列條目介紹。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